开发一个人的心态和智慧潜能需要多久?

我们的任务

首先想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

第一,你们认为开发一个人的心态和智慧潜能需要多久?

第二,人的性格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需要经过后天培养?

第三,这是个有趣的问题,在男婚女嫁这个题目里,一位是学历高超的打工一族,年薪百万,另一位的教育程度仅限中学,却家财万贯,你们认为谁能更受异性的追捧呢?

1997年正处于香港回归之际,此前大量香港居民移居至多伦多。

不如现今的移民人口一般富足,他们要靠职市场上辛劳打拼来换取安稳,同时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地保留着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观念,致使与日渐融入加拿大教育文化系统的子女们日益疏远。

当父母们费尽苦心地工作,尽其所能去为孩子争取生活水平条件时,却无法得到对方理解,甚至时常为彼此之间的摩擦伤坏了头脑。矛盾让感情变得僵硬,但血浓于水,亲人是在任何时候都对
我们不离不弃的后盾。试问谁舍得不珍惜?

Monticle 的成立,正是为了帮助这些满怀爱意却无力无助的家长,重新回到与孩子和谐共处的时刻。不满与僵持源于代沟,如果让我形容,我认为 Monticle 像是一座桥梁,一座消除代沟的桥梁。

中国已经具有发射火箭到月球背面的能力,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下,我相信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拥有着深厚的智慧。但也是基于文化之博大,孔子派儒家思想至今仍深存人心。我们以谦虚、礼让作为自身道德的标准,人们总是不愿意轻言自己真实的能力。好比方说当在面试工作时,当老板询问起能力:“你会吗?”,我们会谦虚说道:“我会一点”。但在此时,面对相同场景的白人则会将自己的能力全盘托出:“我当然会。”除去种族歧视的缘故,作为一个老板,考虑到利益最大化,他当然会用选择用相同的工钱聘请一个自信更高的员工。自然而然,即使拥有相同学历证书,我们的待遇却远不如白人。

再者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成语:孔融让梨,过于推崇礼让,真的是好事吗?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,自我们年幼进入教育系统以来,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、奋斗,为的就是将来一份可观的职业与收入。

设想当职位仅有一个,但需求者却有两位——你与你的朋友,
难道我们要在这时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拱手让他吗?
Monticle 的成立,正是为了帮助年轻人认识自己能力所在,在自我定位后塑造信心,缓解应对道德与需求时的窘况。如果让我形容,我认为 Monticle 是一座桥梁,一座前往精神财富的桥梁。

下一章: Monticle 教育